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
您所在的位置:光泽新闻网 > 国际国内 > 正文
“不停车胡同”折射城市治理智慧
2025-06-23 15:30:09  作者:   来源:经济日报   责任编辑:

为有效改善街区出行环境,北京市近年来持续推动“不停车胡同”治理,计划今年年内东西城70条胡同实现“不停车”,让胡同重新“静下来“。

停车难是大城市老城区的共性问题。许多城市早期规划配套不足、土地资源紧张、设施增量受限,加之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,导致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。以北京为例,在1994年以前,居住区规划无配建停车位的强制性要求,原有设施难以满足如今的停车需求。尤其以胡同为代表的背街小巷,作为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本身空间承载能力有限,却长期承担大量静态交通压力。一些区域违停现象严重,堵塞消防通道、挤占行人空间,剐蹭事故频发,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安全和生活质量。在这一背景下,推动“不停车胡同”治理,既是回应群众关切的民生之举,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必要之策。

治理不能单靠“禁”与“罚”,更要善用“疏”与“引”。“不停车胡同”治理的可贵之处,在于跳出“头疼医头、脚疼医脚”的思路,强调通盘考虑、系统推进,不是“就路论路”的局部调整,而是着眼于街区整体功能的优化提升。治理过程坚持“由易到难,分类施策,重点突破”,以渐进方式推动有序变革;遵循“资源统筹、精准疏解、提升秩序”原则,在规范中兼顾弹性,在约束中满足需求。从建设立体车库、拓展机械车位,到整合商圈资源、推动共享车位,再到同步规划非机动车停放区和充换电设施,一系列举措既立足解决当前难点,也着眼于建立长远机制,体现了现代城市治理的系统思维和智慧。

城市空间的再分配,本身也是治理理念的重塑。城市治理并非“人让车”或“车让人”的二选一,而是在有限资源内寻求多元需求的动态平衡。从停车自由走向有序停放,从治理堵点转为共识增量。背街小巷的每一次微改造,都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实践检验。“不停车胡同”通过释放街区缝隙空间,激活沉淀资源,以群众可接受为前提,在探索中凝聚共识,在治理中体现人心温度,展现出一座超大城市面对顽疾时的管理智慧,也为全国其他城市在存量空间中改善民生提供启发。

胡同虽小,也是一个民生大舞台。把握节奏、讲究方法、稳步推进、凝聚共识,城市治理才能在复杂现实中找到最优解,在精细落地中实现品质提升。


光泽县融媒体中心主办
闽ICP备2021009002号-1
地址:光泽县文昌路110号—5楼 邮政编码:354110
联系电话:0599-7922926 邮箱:gzxw001@126.com
光泽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9-7922926 举报邮箱:gzxw001@126.com
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
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12377
闽公网安备3507230200010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