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在“护绿”上走前头,厚植绿色生态底色 冬日暖阳下,光泽县李坊乡管蜜村静静坐落在西溪河畔,四周青山环绕,水道宽阔,波光粼粼,宛如一幅山水画卷。“生活污水综合整治后,我们村庄变得更美丽了,经常有游客来这儿观光。”村民曾立新笑着说。 光泽李坊管蜜(黄敏 摄) 光泽县是福建省首批、南平市首个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试点县。当地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创新建管融资模式,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全面改观、人居环境显著提升,走出了一条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的新路径。 截至目前,全市已有1128个行政村完成农村污水治理任务。预计到2025年底,南平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可从2023年的50.17%提升到70%;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7%以上,乡镇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。 生活污水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,是南平多措并举、系统开展生态治理的成果之一。南平以生态各要素为支点,强化重点领域保护,持续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通过开展“生态体检”,搭建“生态体检平台”,建立“1+N”工作机制,实现源头管控、常态化防治、问题集中攻坚相统一。此外,创新建立林长“巡山交树”制、河湖长“巡河交水”制,持续扩大绿量、提高绿质、增强绿效—— 南平市颁布实施8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,成立全国首家生态仲裁院,建立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人民法庭,在全市推行生态联合执法机制。目前,南平市本级和8个县(市、区)已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,其中3个县(市、区)成功创建全国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数量居全国前列。图为松溪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前往梅口村查看古树名木保护情况。(叶国豪 摄) 截至目前,南平市本级和8个县(市、区)已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,示范区数量居福建省第一;8个县(市、区)拥有的“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”数量居福建省第一。 2023年,南平市完成植树造林面积20.55万亩,占任务数的156.35%;11条河流入选福建省五星级幸福河流,82个小流域断面Ⅰ—Ⅱ类水质比例从80.2%提高到89%。 南平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、全国海绵城市试点、国家林业碳汇试点、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,2022年6月,生态文明建设和林长制两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。 云谷公园海绵化提升项目,为南平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中的改造类公园绿地项目。项目利用山体高差及公园闲置绿地,沿山体设置滞蓄空间,建设雨水花园,改造生态透水胶粘石路面,系统化管控道路雨水、山水,既解决了易涝问题,也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场所。(张莎 摄) …… 尤值一提的是,在“护绿”行动中,南平市突出国家公园保护发展,始终心怀“国之大者”建好管好国家公园,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获批成立的基础上,划定4252平方公里区域作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,用“环带”这个“外圈”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这个“内圈”,并完成环带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、绿色发展、民生改善3个专项研究编制,深化“四防一提升”联动保护机制,争取环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政策项目。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今年“五一”正式投入运营,成为展示南平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又一重要窗口。 |